公务员考试行测从63分提高到78.8分 国考行测78.8上岸国家部委成功经验

时间:2018-07-16 16:51:48 作者:公考数据 来源:公务员考试网

【导读公务员考试网为您提供公务员考试行测从63分提高到78.8分 国考行测78.8上岸国家部委成功经验 以下为具体内容:

行测从63分提高到78.8分,国考行测78.8上岸国家部委,分享行测高分经验及各模块实用秒杀方法!!!

公务员考试行测从63分提高到75分 国考行测78.8上岸国家部委成功经验

第一章 行测复习思路

我崇尚一个原则:方向不对,再多的努力也没有用!因此,复习公务员考试,无论是申论还是行测,最忌讳的就是没有方向,所以我就说说复习行测的那些坑,希望大家别掉里面。废话不多说,直接上干货!

1.坑一:认为数学好提高,言语与逻辑就是纯语文,不好提高。原因:首先纠正一个很大的错误,言语与逻辑绝逼不是语文,他们是有内在的逻辑的,可以说与语文毛关系都没有,大家的词语积累绝对够用了,需要的就是掌握内在的逻辑关系,所以言语和逻辑是很容易提高的。但是反观数学,要分为两个模块,资料绝对是可以提高的,但是数量短期内比较难。所以初学者要纠正对于行测认识上的错误!

2.坑二:不要一上来就啃某公某图大本教材。原因:里面确实有一些有用的东西,但是有太多废话,太多根本用不上或者不好用的东西。想象一下,一颗珍珠丢在煤堆里面,还那么容易找到吗?就是这个道理,东西太多,新手根本掌握不住,而且大多数东西也没有用。要是这些大本书能简化成50也的话,我认为可能有用。因此上来先别啃大本书。以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我最开始复习的时候,抱着必胜的决心看过一遍,可是看过之后发现完全没记住啥东西,可以说这是一条弯路。

3.坑三:不要一上来就狂刷题。原因:船在海上走,考的是智明星,试想一下,要是没有掌握一系列好的方法,仅仅是做题,那就是低水平劳动,不得不承认,行测是有技巧的。所以不能上来就刷题!有的同学提到,坑三和坑四有冲突,那我就给一个我认为相对正确的道路。要是公考初学者的话,先做5套行测真题,认真分析一下,了解自己擅长和薄弱的模块。这时候我建议找到好的复习视频,结合视频学习。学习视频的话,切记多而不深,每一个老师自然都有自己的方法,所以要学透学深。为了避免广告嫌疑,再次我就不推荐具体的老师了。在掌握住基本的方法之后,结合着技巧再进行刷题!

4.坑四:一个人低头不看路!原因:复习的第一步就是找个明白人问问,让他们给你规划处明确的复习路径,复习时间安排,谈谈对于行测和申论的宏观认识。

5.坑五:把大块时间用来复习常识题!我认为复习性价比从高到低分别是:逻辑=言语>资料分析>数量>常识。可见常识是性价比最低的复习模块。他的知识点真的是太广了,很难复习到位,而且看得多了,自然是记不住的,常识只需要跟着真题走,以真题复习就可以,真正考试的时候也不必担心,因为常识的分值比较低,即使只能对一半,也不当误同学们上70的!

6.坑六:认为行测好提高,申论无法提高!这是大错特错的,在复习好行测的同时,千万不能把申论扔掉。甚至可以说,行测需要长期积累,而申论短期内掌握方法是可以大幅进步的!所以要两手抓,要不即使行测干到75,申论不行,还是没有绝对优势!

以上有的坑是我自己掉进去过的,现在往伤口上撒把盐,希望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第二章 模块复习难易程度

复习提分从简单到难分别是:片段阅读--定义判断--资料分析--词语填空--逻辑推理--类比推理--图推--数学计算--常识。

片段阅读:技巧和模式固定,提高简单。

定义判断:就那么几个点,只要细心,很容易提高。

资料分析:考点太少,主要是怎样在规定时间内作准,这需要反复练习,虽然提高慢,但是有抓手,相对容易。

词语填空:考点多,而且变化灵活,比较难掌握。

逻辑推理:这里要分必然和可能两种,可能就简单多了,但是像京考一大堆必然推理,时间很长,确实比较难,容易影响考试大局控制,需要宏观性选择放弃。

类比推理:看似简单,其实很容易做错,这块需要很认真,并且要从多角度做题,且不好复习。

图推:考试的时候,要是不会做,基本就想不出来,复习难复习,及时复习的多,一个新题型能考死一批人,做题要学会放弃。

数学计算:考点多,复习是能把大部分考点复习到,可是考试的时候尴尬的发现时间不够用,够用的话,性价比低一些,但绝对是拉分的部分,想要突破75,甚至80,数学必做。

常识:呵呵了,反正我是没复习。

第三章 言语模块知识点(未完待续)

第一节 填空题

1.知识点一:就近主体

例子:从而又_______出新的问题和灵感。

A.激发 B.萌生 C.诞生 D.迸发

这个例子是“就近主体”的典型用法。空是动词,修饰问题和灵感,明显“激发灵感”是咱们平常的搭配用法,这类似于咱们平时的语感,但千万要想清楚,绝不是语感那么简单。准确的说应该是汉语习惯性的主谓宾连接使用方法。这个考点是最直接,最好用的方法,考场上优先使用。

上面举了例子也说了重要性,下面讲一下具体的操作方法吧。拿到题之后,不要从文章头开始看,首先看空所在位置,找出空直接修饰的就近主体。就如例题,修饰的是灵感。找到主体之后,根据主体的特点,选出与之搭配使用的选项,或者排除掉不能与之搭配的错误选项。这个方法很好操作,速度也最快,可以说是提高速度最容易上手的方法。

切记:要有足够的理由排除或者选用,模棱两可的暂时保留。

当然,就近主体还有很多延伸的用法,我做题的过程中,发现有好的题目,就会分享给同学们的啊!

把上面完整的例题贴出来:

没有无用的知识,只有还没派上用场的知识。人们往往觉得既然用不上,何必为那些_______的东西浪费时间。可他们_______了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知识是关于世间万物的信息,获得一种知识相当于多了一个看世界的角度,从这个角度看过去,一些原有的认识会发生改变,从而又_______出新的问题和灵感。

填入划横线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细枝末节 忽略 激发

B. 繁文缛节 掩盖 萌生

C. 零零星星 忘记 诞生

D. 杂乱无章 淡化 迸发

第三空已经讲解了,第一空也是能用就近主体排除错误答案的。空的就近主体是“东西”,而“浪费时间”修饰东西,所以空要表现出浪费时间,而C、D不可以,这就体现出利用就近主体法排除错误答案的用法了。

2.知识点二:关联主体对应法

先给一道例题吧,思考下咋做。

2016年联考真题:古人行文简略,优秀的作品常常“字不虚设”,阅读者决定不予深究的地方,有可能正是作者用心良苦之所在。因此我们阅读时不宜有所偏,应该像作家写作这些文章时那样“_______”.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孜孜不倦 B.精益求精

C.字斟句酌 D.心无旁骛

我就结合着这道题分享一下经验吧。所谓“关联主体对应法”就是指先寻找两个有关联的主体,通过一个主体的特点,关联得出另一个主体的特点,从而选出对应答案。

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第一步:找出空对应的主体A,无法从这个主体A的特点直接选出答案;

第二步:发现题干其他位置的主体B等于主体A;

第三步:找到主体B的特点,将主体A、B建立对应;

第四步:通过建立的对应选出答案。

就这道题而言:

第一步:空对应主体为“文章”,不能得出空的答案;

第二步:首句中“优秀的作品”与“文章”就是关联的两个主体,讲的是一个东西。

第三步:“优秀的作品”是“字不虚设”,所有“文章”也应该是“字不虚设”。

第四步:答案一定是“字不虚设”的同意转换,对应的就是“字斟句酌”。

我的感悟:关联主体在考试中经常出现,找到主题后,要绷着一根弦,寻找是否前后文出现过有关联的主体,从而建立联系。这个考点较为隐蔽,所以难度相对大一点。

再给一道例题,可以感悟下,就不具体解释了,看你能不能找出来关联主体啊。

对互联网企业来讲,从用户那里收集到的信息主要包括消费习惯、行为特征、个人数据等。企业可以通过收集这些信息去开展大数据分析,进一步挖掘用户的潜在消费能力和更_______的价值,从而为用户提供更具_______的服务。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市场化 独创性 B.多元化 针对性

C.智能化 实用性 D.规模化 多样性

3.知识点三:解释关系

今天继续分享言语填空题技巧。就讲讲五大关系。五大关系具体包括:解释关系,转折关系,并列关系,递进关系,因果关系。

今天分享一下解释关系。还是先上例题吧。

我们怎么就不能_______呢?一辆随处可骑的共享单车,方便价廉,不用担心丢失损毁,你的责任仅是用完放好,多好的事情啊,怎么就不能在朗朗乾坤之下健康成长呢?我们年轻时说好了要做共产主义接班人,五六十年过去了,连个共享单车都不能容,眼看着单车一方面泛滥成灾,另一方面又共享不成。城市里堆积如山的单车不能_______,浪费了大量的公共资源,还污染了环境,加剧了人文环境的恶化。

A. 共襄盛举 物尽其用

B. 凝心聚力 善始善终

C. 守望相助 各得其所

D. 同舟共济 物有所值

第二空就是解释关系的具体应用,“浪费了大量的公共资源”具体解释“不能_______”,所以与“物尽其用”相对应,可以直接选择A了,这道题方法用选择正确,也就10秒不到就能做出来,是提高速度的好方法。

具体的操作方法:

第一步:直接看空,切记不要从头看起。

第二步:看空后面的内容,是否可以直接解释空的详细含义。

第三步:依靠解释关系,选择对应的选项或排除不对应的错误选项。

解释关系的具体原理:这和咱们平时说话是一个道理,在抛出一个论点之后,往往紧接着论述原因。写文章也是这个道理。

操作要点:直接看空,在空后找对应。

注意:前面讲过的主体法是优先于解释关系的。大家做的时候,要克服以往从头看的习惯,那样会减慢速度。

这样的题有很多很多,我多列出两个题目吧,大家看一看能否加快做题速度。

练习题目:国际经济大环境如此_______,贸然进行投资选择,风险不言而喻。巴菲特说过:“钱就如同呼吸一样,需24小时运作。”在资产价格出现泡沫、政策方向不甚明朗、经济结构面临剧烈转变的时候,都应该让钱来次_______,以控制风险,静观趋势走向。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扑朔迷离 深呼吸

B.形势险峻 急转弯

C.虚无缥缈 稳着陆

D.凶多吉少 硬着陆

提示:一空可用解释关系找对应。

现在全世界的人口一共70亿,扣除中国的13亿人,剩下都是外国人,而我国平均每人每年给每一位外国人做三件半衣服、三双鞋,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晋江的品牌…… 中国第二产业在 没有问题,问题在于大而不强,还缺少核心技术。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显然 规模上

B.当然 数量上

C.固然 宏观上

D.虽然 技术上

提示:第二空可用解释关系。

以上三道题都是一套卷子上摘下来的,可见这个考点频率之高,是仅次于主体法的考点了。

我还在持续更新言语知识点。

第二节 主旨题

1.什么是主旨题

文段阅读中,除了语句填充题,排序题,下文题,细节题,剩下的都是主旨题。不要区分什么意图判断、文段概括等类型,因为技巧都是相同的,没那么多时间判断类型!

2.主旨题文段分类

平时生活中,讲话的目的无非有三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主旨题文段也分为这三种,以出现频率排序的话,怎么办>为什么>是什么。基本是什么的题目很少出,大多数都会出怎么办。所以在掌握技巧的时候,以怎么办题型为主,为什么题型为辅。

特别强调一下,看到材料之后,不用特别区分材料类型,依据句子特点自然就能判断文段类型了,这个地方在后面说。

典型“怎么办”文段:

例子:事实上,延期偿债不仅无助于真正缓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在大多数情况下反而是埋下了威力更为巨大的“定时炸弹”,一旦“借新还旧”成为地方政府的常规做法,后果更是不堪设想。有鉴于此,中央政府应及时采取强更手段,制止地方政府继续大唱“拖字诀”;有关部委也应积极考虑借助资本市场消化地方政府公共债务,以债务证券化等方式引入民间资本,化解债务风险;地方政府也应适当削减其经济建设职能,实现财权、事权对等,从根本上消除负债过度的生存土壤。

对这段文字概括最准确的是()。

A. 说明地方政府偿还债务的常规做法

B. 强调中央政府在缓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上的指导作用

C. 分析限制地方政府延期偿债的原因

D. 论述缓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有效手段

文段分析:

第一句是典型的问题分析和危害性分析,运用并列手法,因果假设手法,是“为什么”层次。

第二句是“怎么办”层次。

考点:“有鉴于此”这个超级信号词要引起注意,在考试的时候,看到这种类似于总结类的词,前面文段都不用看了,直接看后面对策。这句话采用并列手法,提出3个并列对策。并列对策需要综合总结选出答案,选择D。

总结:这题考点,并列、对策两个技巧。多说一句,大家总说申论难写,这段话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语言生动,逻辑词运用得当,两个层次分界明显。同学们可以仿写一下!申论能达到这层次的话,应该水平就够了。

是不是很像咱们给文段补充分论点?实际就是这么回事,回忆一下申论大作文,就是这样写的。

典型“为什么”文段:

例子:大学发展遇到的困难是可以理解的:知识成倍增长,新学科不断出现,旧学科依然存在,学校的扩大趋势不可阻挡,因此大学变得更难管理,足以耗尽管理者的聪明才智。学校的性质决定了大多数管理者是从教育者中挑选出来的,由于缺乏管理方面的训练,很可能陷入可悲的境地。他们因学术经历而被任命,之后却再没有时间来思考学术问题。学校的扩大要求他们不遗余力地寻求资金等各种支持发展的资源,他们在为保持发展自己的研究中心而奋斗时,也越来越深地卷入了筹集资金和事务的苦役。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大学扩张的主客观因素

B.大学管理者应具备的素质

C.大学管理者陷入困境的原因

D.选拔大学管理者的最佳途径

文段分析:

第一句:问题分析,提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可以理解为“是什么”。

第二句:原因分析,提出宏观原因。

第三句与第四句:影响分析,阐述对管理者造成的恶劣影响。

做题思路:尾句出现“他们”,上一句又出现“他们”,所以要往前面找到指代的主体,而且看到尾句是影响,所以往前找对策或原因。倒数第三句出现主体“管理者”,而且是原因分析,所以同义转换,选C。

考点:连续指代主体,影响效果往前找,两个方法。

引申:这题同样是申论的绝佳例子。在分析坏处的时候,大家也可以这样写啊,问题-原因-影响,一个分论点文段秒成,而且逻辑层次清晰,语言流畅。

典型“是什么”文段:

我国古代对于公文的保密最早可以追溯到夏朝。据史书记载,太史令将“图法”(即国家的重要典志、档案)“宫藏”;商朝设立守藏史这一官职,专门负责保管政府公务文书和典册;周朝继承商朝传统,将文书正本收藏于天府——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中央档案机构。到了秦朝时,在文书上玺印封缄,在传递过程中使用“封泥”已是普遍的一种做法。到了东汉时期,办公文件保密用的“封泥”竟然成为把守关隘的比喻词,《后汉书·隗嚣传》中有一段话:“(王)元请以一丸泥为大王东封函谷关,此万世一时也。”说明守关如封泥,应小心翼翼,不得有一丝疏漏。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的是:

A.历代公文有保密方法

B.“封泥”一词的演变过程

C.档案储存方法的演变

D.史书对文书保存方法的记载

文段分析:

这段文段四句话,都是“是什么”层次,这个还是很容易判断的,没有明显对策、原因和影响。

做题思路:这种题根据篇幅概括就可以了。唯独恶心的就是,前面一直讲讲“公文保密”,尾句引入新定义“封泥”来干扰大家,这时就依据篇幅来判断就行了。

考点:篇幅(仅适用于“是什么”层次的材料)。

小结:分析了三种材料形式,而且引出了很多方法,包括:对策、并列、指代主体、影响效果往前找、篇幅五个方法。当然,后面会详细找例题分析方法的。

3.“是什么”类型题目知识点

“是什么”类型的主旨题在言语中比较少,难度很高,占用时间长,但知识点很单一,就是“篇幅”一个考点。下面我结合两道例题具体说明一下怎么判断一道题是否是“是什么”类型,以及篇幅这个考点的具体用法。

例题1:我国古代对于公文的保密最早可以追溯到夏朝。据史书记载,太史令将“图法”(即国家的重要典志、档案)“宫藏”;商朝设立守藏史这一官职,专门负责保管政府公务文书和典册;周朝继承商朝传统,将文书正本收藏于天府——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中央档案机构。到了秦朝时,在文书上玺印封缄,在传递过程中使用“封泥”已是普遍的一种做法。到了东汉时期,办公文件保密用的“封泥”竟然成为把守关隘的比喻词,《后汉书·隗嚣传》中有一段话:“(王)元请以一丸泥为大王东封函谷关,此万世一时也。”说明守关如封泥,应小心翼翼,不得有一丝疏漏。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的是:

A.历代公文有保密方法

B.“封泥”一词的演变过程

C.档案储存方法的演变

D.史书对文书保存方法的记载

我的经验:这道题的具体做法在前面已经讲过了。我分析一下怎么判断题型。拿道题之后,先看尾句,明显是介绍事情的,没有任何对策做法,这时再看首句,也是介绍事情,好吧,那就是“是什么”题型。遇到这样的题型,没有什么简便方法,需要略读全文,根据篇幅轻重来选择答案。就像这道题,尾句独立于前面,所以把前面的语句总结提炼就可以了。

例2:英国科学家宣称,已找到了一种替代全球定位系统(GPS)的方法,而无需借助任何空间技术。研究发现,激光能够限制并冷却放置于真空条件下的原子,将温度降至绝对零度以上的百万分之一度。在这样的温度下,原子对地球的磁性和重力领域的变化极度敏感。研究者利用这些成果,可以在一台小型装置上限制原子,研究它们的波动,从而定位其运动,并准确查明它们的所在位置。此时,其踪迹定位工作会交由一个仅有1米长的装置来完成,关键在于如何把它打造成微缩装置,以便将其安装在智能手机之中。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的是( )

A.智能手机应用程序的革新

B.激光在科技创新中的新用途

C.新定位系统在前沿领域的应用

D.利用原子进行定位的原理

我的分析思路:

首先看尾句,还是挺有迷惑性的,“关键在于”容易引导咱们认为尾句是重点,但是有一个“它”这个指代词,往前找什么 是“它”,前面还有一个指代词“其”,还要往前找,前面一直在谈原子定位原理。所以根据篇幅,就选D了。这题好就好在,答案 没有设置尾句的同意转换,我觉得是降低难度了。这题是“是什么”题目与“连续指代词”结合在一起考的。

4.“为什么”“怎么办”类型题目知识点

这里才是主旨题最普遍使用的技巧,前面“是什么”类型的题毕竟少,多数都是“为什么”和“怎么办”的题型。

首先明确做题顺序:先看尾句,当尾句无观点时,再从头看起。所以顺序应该是:尾句-答案-从头看,这是最常用的顺序。注意,当尾句出现例子的时候,看尾句前一句,这点后面再说。

怎么判断尾句是否有观点?这块是重工之重。有这么几个方法:转折、并列、递进、并列、指代、语气词、对策(我暂且成为7大关键点吧)。当有7大关键点出现的时候,就可以知道尾句是主旨句了,找到主旨句的核心主谓宾,对应答案判断就行了,其实很简单的。

总结做题步骤:

第一步:尾句找7大关键点。

第二步:若有7大关键点,则再找核心主谓宾。

第三步:用核心主谓宾排除或选择答案。

第四步:若尾句没有7大关键点,则从头找7大关键点。

我举几个例子吧。就拿国考联考试卷举例。

例题1:指代例子(2017国考36题)

在城镇化初、中期,美国奉行自由经济理论,市场机制起主要作用,联邦政府调控手段薄弱,导致过度效区化,造成城镇发展规划结构性失衡、城市无序扩张蔓延、土地资源浪费严重,生态环境破坏等一系列问题。对此,在城镇化后期,美国政府逐步加大调控力度,通过立法和行政干预,加强了城市规划和产业规划布局,逐步重视环境保护,特别是上世纪90 年代美国政府提出的“精明增长”运动,对城镇化建设产生了深刻影响。

这段文字给我们启示是:

A.政府应该对城镇化发展施行规划与干预

B.政府要重视推进城镇化与农村的均衡发展

C.生态环境是城镇化进程中首要考虑的问题

D.城镇化建设与经济协调发展方能取得成效

我的分析:

第一步:看尾句,找7大关键点。原文出现“对此”,此就是指代前文内容了,后面有明显做法“通过立法和行政干预”,明显前文可能是原因、问题、影响等,反正已经全被此代替了,所以前面通通不要看。

第二步:找一下尾句的主谓宾,后面出现了做法+效果,主体是政府。

第三步:看答案,A就是同义转换,主体政府和做法都出现了。

PS:尾句出现做法的时候,一定优先选做法,以解决问题为核心的答案最先选。当出现7大关键点的时候,很多时候都能猜测到前文的内容,此时就不要在看前文了。

例题2:对策+语气词例子(2017国考39题)

自明清以来,大众对于国史最熟悉的段落,大概是“三国”,这主要得力于罗贯中所写的史传文学《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据实指陈,非属臆造”,但题材取舍、人物描写,故事演绎则广纳传说和野史素材,并借助艺术虚构。在受众那里,《三国演义》经常被当作三国信史,故清代史家章学诚称其“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以至观者往往为之惑乱”。这种“惑乱”,就是信史与史传文学两者间的矛盾性给读者带来的困惑。“文”与“史”固然不可分家,但又不能混淆,也不能相互取代。一旦以“文”代“史”,便会导致“惑乱”。

这段文字主要说的是:

A.人们应避免落入以“文”代“史”的窠臼

B.“文史分家”是评价史传文学的重要标准

C.史传文学的生命力在于适度的史学真实性

D.史传文学是文学性与史学价值的对立统一

我的分析:

第一步:看尾句,找7大关键点。原文出现“一旦……便会导致“惑乱””,前面是一个对策,后面有明显的感情倾向,仔细体会的话,“一旦”也有指代的意思,说明前文就是这个做法。

第二步:找到主谓宾,就是以“文”代“史”。

第三步:看答案,用找到的主谓宾直接对应答案,仅有A是符合的。

补充一下:像这种出现一个对策,后面有很明显的贬义的语气倾向,选答案就选这个对策的对立面就行了。

例题3:并列例子(2016联考32题)

秦汉四百年间,政治与文化相互推动,形成互补机制,其效应是:统一被认为是合理的、正常的,分裂则被认为是违理的、反常的。秦汉文化造成的这一定势,深刻地影响了此后两千年的中国历史。国家统一,使多元文化整合的速度与力度加强;而整合后的一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又反过来增加政治一统。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政治与文化存在紧密联系

B.秦汉文化对于后世影响深远

C.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向心力

D.国家统一的前提是文化的一统整合

我的分析:

第一步:看尾句,找7大关键点。原文出现分号(注意,特殊符号很重要!),所以是并列关系。

第二步:出现并列的时候,找在两个并列中都出现的关键主谓宾。这题都出现的就是“国家政治统一”和“一统文化”。

第三步:利用主谓宾可排除BC。这是需要注意了,只要原文出现并列,那出题人必然设置片面的答案,也就是仅仅说两个并列中一个观点的含义,D就是这样子的,所以选择A。

补充一下:并列结构,必然会设置片面答案。

第三节 文章阅读

文章阅读题在国考和部分省考中出现,往往在很多同学眼中是一个坎,做的慢,错的多。有一个好朋友和我说做5道题要10分钟,可想而知对整个行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宏观做题顺序

首先,宏观的来讲,一定是先看问题,再文段。带着问题来做,这是最重要的。

2.做题技巧

题目有以下几种。

微观细节题(1类),就是问一句话,一个词的意思。

宏观细节题(2类),涉及到多个位置的细节,有时候变态的题甚至在文章多个位置出现。

主旨题(3类),问作者意图或者标题啥的。

面对这样三类问题,肯定不能从前往后做的!咱们要先做1类,再做2类,最后做3类。因为1类问题做完之后,对文章有大概的把握了,那么2类就好找了,2类找完,结合尾段主旨,3类也能做了。

最后,如何阅读文段。结合上面一段话,题目在哪里,咱们就读哪里,利用问题关键词定位! 这里要特殊说明一下,尾段比较特殊,一般主旨都会用到尾段,所以要通读尾段!

上面把基本的宏观方向说完了,补充一点吧,文段阅读一般都是“精准、就近”对应的,咱们要在问题原话出现的最近位置找答案,不像片段阅读那么复杂的,这就体现“就近”的原则!

利用上面步骤,由小到大的做,会加快速度的。

3.例题

出自吉林2017省考。

题目:近段时间,一个“才子”、一个“佳人”陆续成为朋友圈里的刷屏人物。前者是赵雷,一位民谣歌手,凭着一首《成都》,在湖南卫视节目《歌手》中甫一登台,就拿到了第二名的好成绩;后者是武亦姝,一名中学生,在《中国诗词大会》上一鸣惊人,成功问鼎。一个现代、一个传统,两人的“意外火爆”,看似不搭边,其实,这背后或有着相似奥秘。

撇开《成都》的曲调不说,它的词本身就是一首诗歌。“让我掉下眼泪的,不止昨夜的酒。让我依依不舍的,不止你的温柔……分别总是在九月,回忆是思念的愁”,抑扬顿挫的韵律、画面十足的文字,就像冬日的一缕阳光,给我们带来温暖而沉静的安抚。网友在安静听完这首歌后感慨:“成都因为赵雷的《成都》更加成都。”话虽绕,却点出了《成都》火的缘由。

同样,武亦姝的火,也不仅仅因为她的外表和气质,更是她身上浸润的深厚文化底蕴对集体记忆的唤醒。从“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再到“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武亦姝用舞台上的惊艳表现,唤醒了无数观众共同的文化记忆。很多人或许在忙碌的生活中,早已经忘记了诗词的意义,但蓦然回首,却发现那些纯洁心灵、净化灵魂的传统文化,就隐藏在心灵深处。

其实,不管是打动人心的民谣,还是古典雅致的诗词,流淌于其间的,正是“雅文化”的血液。古典诗词,自不用说。不少民谣,也正是雅文化的血液。古典诗词,自不用说。不少民谣,也正是因为其历经打磨后,刻画出人生的百态,引发大家的共鸣,由此才成为“爆款”。

1.第一段中加点的这指代的是

A. 赵雷与武亦姝的才情

B. “看似不搭边”

C. “意外火爆”

D. 赵雷与武亦姝的佳绩

2.在作者看来,第二段中网友的那句话想表达的是

A. 成都能给你更多安抚感的温暖之城

B. 《成都》一炮打红是成都更加广为人知

C. 《成都》唱出了关于城市和情感的共同心曲

D. 《成都》因为一首歌而更令人向往和眷恋

3.文中引用歌词、诗词的最主要作用是

A. 表达作者对所引用诗歌诗词的由衷喜爱

B. 唤起读者关于城市和诗词的集体记忆

C. 丰富表现手法以增益该文的韵律之美

D. 证明歌词的诗化和武亦姝的腹有诗书

4.根据文意,赵雷、武亦姝“火爆”的主要原因是

A. 人们对于诗词的感情偏好

B. “雅文化”引起了情感共振

C. 民谣和诗词都朗朗上口

D. 两档电视节目极具观赏性

5.最适合做这篇短文标题的是

A. 赵雷和武亦姝火了,“玄机”何在?

B. 《成都》与诗词:戳中泪点和嗨点

C. 一首歌,一座城;一首诗,一份情怀

D. 人的心灵需要有意义的文化来滋养

我的思路:先读问题,区分类型。1、2、3题是微观细节题,4、5题是主旨题。先做1、2、3这三个题。

第一题:这个很好定位。但是注意“精准就近”原则,找最近的对应,文章阅读千万别多想!直接往“这”的前面看,找到“意外火爆”。绝对和片段阅读不一样,很简单粗暴。这样也省时间。选C。

第二题:定位到原文“网友的话”位置。就近找。“网友的话”就是段尾句,所以往前一句找一下,有“给我们带来温暖而沉静的安抚”,同义转换就是C。

第三题:定位到原文,由于前面“网友的话”一段已经考过了,所以先定位第三段歌词的后面,紧接着后半句就是答案喽,也就是“唤醒了无数观众共同的文化记忆”,选择B。

第四题与第五题是主旨题,按照我的思路,先通读一下尾段,就很容易选出正确答案了,没必要多说了。第四题选B,第五题选A。

总结一下:按照这种方法,至少可以少读一般的材料,不出意外的话,4分钟就差不多了。别的也按照这种思路做就行。

1.分析错误答案如何设置

通过分析答案的设置规律,可以更深入的掌握知识考点,从而避免不必要的错误!以一道言语主旨题为例。

例子:秦汉四百年间,政治与文化相互推动,形成互补机制,其效应是:统一被认为是合理的、正常的,分裂则被认为是违理的、反常的。秦汉文化造成的这一定势,深刻地影响了此后两千年的中国历史。国家统一,使多元文化整合的速度与力度加强;而整合后的一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又反过来增加政治一统。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政治与文化存在紧密联系

B.秦汉文化对于后世影响深远

C.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向心力

D.国家统一的前提是文化的一统整合

正常的做题思路:先看尾句,属于并列关系。出现并列关系的时候,要看前文是否存在总结性句子,发现前文是一个例子,所以尾句就是观点。并列的两句话需要总结共同主体选择答案,自然A最恰当。

2.错误答案的设置规律:

B:发现是例子转述。

C、D:分别是并列关系两句话单独的意思。

通过分析错误答案,我们就知道,例子不是重点,并列关系不能片面概括。而出题人自然是了解考生的心里的,所以偏偏从这两个考点设置错误答案,是不是很有趣?

第四章 逻辑模块知识点(未完待续)

有很多同学都说逻辑判断不容易做,我今天就先把言语放一下,谈一下自己复习逻辑判断模块的经验,和大家分享一下。

从行测整体复习来讲,逻辑是与言语同等重要的模块。一方面,逻辑不像言语那样复习很长时间可能没有起色,逻辑只要掌握基 本技巧的话提升起来比言语容易。另一方面,逻辑题型较多,知识点比较繁杂,复习起来容易忘记,需要一段时间的练习。

从考试操作来讲,整个逻辑模块答题时间不要超过30分钟,以26分钟为宜。错误题目要控制在7道题以内。

从各个模块复习主次来讲,定义判断>逻辑推理>类比推理>图推,上面的大小关系我是按照知识点掌握难易程度划分的,从前到后逐渐变难。所以咱们复习的时候,要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定义判断和逻辑推理上面!

复习和考试的坑:

1.别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图推复习上,考试的时候,遇到不会的图推题,千万要果断放弃,有空余时间回头看,否则直接蒙,因为你看半分钟不会的题,再看五分钟还是不会。

2.别小看类比推理,考试的时候,一定认认真真找关系,一种关系判断不出来,就发掘第二种关系,否则可能阴沟里翻船。

3.定义别从头读,部分定义题通过看题目词语就能选择,要掌握一些技巧,后面我仔细讲。

4.可能性推理别从头读:有很多可能性推理题看尾句就能选答案的,选不出答案才往前看!

5.必然性推理就要从头读,因为条件很多,别跳读,否则容易遗失关键点,遇到复杂的必然性推理,直接放弃,因为做出来要两三分钟,往往得不偿失!

1.定义判断

实际上定义判断技巧很少,掰着手指头就能数过来。包括:字面解,转折关系,并列定义,元素法。

(1)知识点一:字面解

字面解:指直接看题目,会出现定义的关键词,有很多时候,仅仅看关键词就能猜出定义的意思了,可以选出答案或者排除错误 答案,这种方法最快最爽,20s就能解决战斗了。

真题1.潜台词本是戏剧用词,指的是台词实际包含而没有明确说出的意见,所谓题外之后,言外之意。丰富的潜台词往往能使表演更加耐人寻味。

根据上述定义,以下哪项表述中包含典型的潜台词

A. 历史老师讲课时说:中国地大物博,是礼仪之邦

B. 违章司机对交警说:我有急事,没看清交通标志线

C. 法官判说:判处被告有期徒刑十年

D. 电视上天气预报员说:今天最高气温为24摄氏度,多云

字面解:直接看题目,定义是“潜台词”,这个词语的意思大家平常就经常用,所以要大胆的直接看答案B。这道题题干算短的,要是长的话,可以少读很多字!

真题2:所谓饥饿营销是指商品销售商有意调低销售量,以期达到调控供求关系、制造供不应求假象、维持商品较高售价和利润率的营销方式。饥饿营销也能达到维护品牌形象、提高产品附加值的目的。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采用饥饿营销手段的是:

A. 商家对换季产品打折销售

B. 某房产商推出新楼盘时,故意调高售价

C. 某手机品牌在推出新产品的首天实行限量发售

D. 某医院规定专家门诊每天限量挂号30人

字面解法:看到“饥饿营销”,是不是想到了小米和苹果,我想大家应该都明白意思,直接看答案了C。

我的感悟:这个方法很好用。但是有一个使用误区,刚开始接触这种方法的时候,不看题干直接选答案会感觉心理没底,还是会去看一眼题干!这个大可放心,你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看一遍答案,能够选出来最好,不能选出来再看题干也不迟啊。试想一下,如果10道定义判断,有两道能直接根据字面解选出来,那就很爽了,相当于比别人少做两道题,非常赚了!

(2)知识点二:元素法之主客体法

元素法具体包括:主客体、限定词、时间、原因、结果、手段、目的。

宏观思维顺序:定义判断最简单的一定是前面的字面解,一旦字面解不能直接选出答案的话,只能用元素法找关键点。但是要注意的是,找关键点也是有顺序的,不是说所有的字都是重点。按照重要程度或者可操作性排序:主客体>限定词>时间>原因、结果 = 手段、目的。

注意,字面解和主客体法是可以秒杀题目的,但是一旦这两个方法失效的话,就要小心翼翼的读懂题干,发现其中蕴含的关键元素。这些元素可以更好的帮同学们发现重点,画出重点,从而选出正确的答案。定义判断还是要细心做。

下面讲讲主客体法

在做题的时候,先注意主客体,这是仅次于字面解的方法,很容易操作。

栗子:社会支持系统通常是指来自社会各方面包括父母、亲戚、朋友等给予个体的精神或物质上的帮助和支持的系统,它的目标是使个体重新恢复到和谐的心理状态和优良的生活中。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不属于社会支持系统的是:

A、 小陈高考失败,父母对其进行安慰

B、张某因为失恋,心情不好,找朋友倾诉

C、小赵心情不好时,就听自己偶像的歌曲缓解情绪

D、 平时工作压力很大,李某就经常和同事出去唱歌吃饭

思路分析:

第一步:读问题,看看能否用字面解。“社会支持系统”明显不能读出是啥意思。

第二步:找主客体,这里主客体主要是指出现的人或物,一般是比较具体的称谓。这个题目中,主客体就是“父母、亲戚、朋友、个体”。

第三步:依照找到的主客体排除答案,能发现C只有“小赵”一个主体,所以与题干是不相符的。选出答案。

我的感悟:主客体有的时候是能直接选出答案的。有的时候不能选出答案,但是能帮助排除两个错误答案,这也是有作用的。要客观的看某一个方法,只要有一道定义能够快速秒杀,那咱们和别人比就有时间上的优势。一旦字面解和主客体不能选出答案,迅速仔细读题干,运用其他元素法解答题目!

(3)知识点三:元素法之限定词法

限定词就是指定语和状语,与“的、地”等词连接着使用,去限定动作或者主客体。题干中出现“的、地”时,咱们要警惕起来。

举个栗子!

栗子1:恐怖症是指病人持续地和非理性地害怕某一特定物体、活动或情境,这种恐惧相对于实际的威胁来说是夸大的和非理性的。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不属于恐怖症的是:

A.赵亮的上司脾气不好,赵亮每次与他交谈时都会紧张、害怕

B.张伟特别怕蜘蛛,每次看到无毒的小蜘蛛都会尖叫

C.刘红不敢去商场,她很担心自己会像上次一样突然摔倒

D.王明每次乘坐电梯都会很害怕,担心电梯的门打不开

思路分析:

第一步:字面解,“恐怖症”不能用字面解。

第二步:主客体,“病人”,是宽泛的称谓,不能用。

第三步:发现有“地”,前面是“持续地和非理性地”限定,这时候要警惕起来,连续出现两个限定,必有玄机,用这两个词排除一下答案,C选项不是持续地,就那么一次,所以选择C。

我的感悟:这个方法,一般适用于“的、地”连续出现时,做题的时候要提醒自己。

(4)知识点四:元素法之时间法

当题干中出现“……前”、“……后”的时候,说白了就是有先后顺序的时候,就用这个方法了。

栗子:危机决策是指领导者在自然或人为的突发性事件发生后,迅速启动各种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大胆预测并做出决定的过程。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不属于危机决策的是:

A.某制药集团的主打药品被曝出对人心血管系统有副作用甚至导致死亡,该集团领导决定在全国范围内立即召回该药品

B.某企业一季度产品市场占有率下降,利润受到影响,四月初企业高层领导召开会议研究对策

C.禽流感在亚洲部分地区肆虐,不少国家居民“谈鸡色变”,某大型餐饮集团高层领导制订了完善的应急预案

D.某大型跨国企业被媒体报道其广告涉嫌侮辱民族文化,该企业负责人决定马上停播广告并书面致歉

我的思路:

第一步:字面解,“危机决策”,一定要有危机,发现四个答案都是危机。(先看一遍答案并不当误时间的,因为迟早都要看一遍!)

第二步:主客体,题干没有特定称谓。

第三步:没有“的、地”所以限定性不适用。

第四步:“突发性事件发生后,迅速启动各种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所以有两个动作的先后顺序,明显B仅仅是研究,没有应急机制。注意:这里虽然是应急机制选出的答案,但是“……后”一定要注意,这个很关键!

(5)知识点五:元素法之原因、结果

后面的两个方法,“原因、结果”和“手段、目的”就不分先后了,也不属于秒杀方法,就是帮咱们抓准题干的重要点,帮咱们理清思路的小方法。“原因、结果”关键词很明显,就是“由于、因为、那么”,这些词出现的时候,肯定是考原因结果的,要有这根弦。

栗子:角色冲突是指当一个人扮演一个角色或同时扮演几个不同的角色时,由于不能胜任,造成不合适宜而发生的矛盾和冲突。 下列情形中不属于角色冲突的一项是( )。

A.一些大一新生入学后,面对新的生活环境很不适应

B.某公司一职员由于业绩出众,被公司提拔为销售经理,但是他感到力不从心

C.假期里,张某的妻了想让他陪她出去旅游,而他母亲想让他回家陪陪父母

D.在边远山区的一所小学里,某位老师既教数学,又教语文,但学生们的两门功课成绩都很好

我的思路:

第一、第二步:先用字面解和主客体过滤一下,发现没什么好的办法。

第三步:精读题干,发现有“由于”这个关键词,必然是考原因的,过一下答案,发现选D。

我的感悟:读到关键词,就要联想到相应的考点啊。这个确实需要练习来掌握的,做多了就会了。

(6)知识点六:元素法之手段、目的

和第五点类似的,看到关键词就要反映出来考点,这里的关键词就是“通过、目的、从而、为了”等。

栗子:生态补偿是指通过对损害资源环境的行为进行收费,提高该行为的成本,从而促使损害行为的主体减少带来外部不经济性的行为,达到保护资源环境的目的。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生态补偿的是:

A.在火车站等公共场所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的行人通常会被执勤人员拦住并罚款

B.为避免有人随意游牧,管理部门规定,一旦有人违反则向其工作单位通报

C.某政府用大型客运公司缴纳的各项税款和费用,修缮路况堪忧的国道。

D.为修复因游人过多对景区内绿色植被的破坏,某地风景旅游区提高了门票价格

我的思路:

第一步:字面解法,“生态补偿”,必然是有生态、补偿的啊。所以B选项没有补偿,是错误的。

第二步:主体法,没啥好的发现。

第三步:题干中有“通过、从而”,所以联想到手段目的,手段是“对损害资源环境行为收费”,目的是“保护资源环境”,符合这个手段的就是A了。

我的感悟,一旦不能秒杀,就老老实实的读题干吧。定义判断难度不大,尽量保证正确率,宁可牺牲一定的时间,话说字面解和主体法已经可以节省时间了,别的题多看看不当误大局。

(7)知识点七:四大关系

在前面言语填空的时候说过五大关系,这里的四大关系与前面是基本一致的,包括因果、递进、转折、并列。而解释关系在定义没用。在这四大关系中,出现频率排名是:转折>因果>并列>递进。需要注意的是,四大关系并不是帮助咱们秒杀题目,而是帮助咱们看出重点。

注意给一道例题,讲解一下。

A.转折关系:

例子:红叶子理论认为,一个人职业的成功不在于红叶子数目的多少,而在于他是否具备一片特别硕大的红叶子,这片特别硕大的红叶子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根据个人优势不断努力才能获得。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哪项能用红叶子理论解释?

A.小刘虽然偶尔迟到,但对工作尽职尽责、富有团队精神

B.小张本科学习数学专业,但是他觉得数学专业比较枯燥,所以他选择攻读经济学硕士

C.小李的销售能力和财务水平一般,但对市场特别敏感,他努力发展这方面优势,最后成了一名企业家

D.小文是英语系学生,但口语不太好,她辅修了国际法方面的课程,最后成了一名出色的律师

我的思路:

第一步:发现是语言类的词语,明显不能用字面解。

第二步:主客体是人,没有特殊称谓。

第三步:读题干的时候,连续发现两个转折,“不在于,而在于”以及“不是,需要”,所以联想到转折关系,重点要关注转折 后的内容,依据转折后内容筛选答案。第一个转折可以排除AB,第二个转折排除D,最后选择C。

我的感悟:看到转折关键词的时候,就要格外注意转折后的内容,必然是重点中的重点。

B.因果关系:实际上就是前面的原因结果了,已经讲过了。关键就是看到关键词要想到这个考点。

C.并列关系:题干中出现两个连续定义,而问题一般问其中一个词的定义,这个时候直接看问的词的定义就可以了,严格按照这 个词的定义进行排除。另外一个定义可以适当忽略。

D递进关系:定义考的很少,也是依照关键词联想考点。重点在递进后的部分,碰到好的题目我再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2.可能性推理

什么是可能性推理?就是常见的削弱加强题。

概述:可能性推理知识点很少,就只有4个:结论法(J法)、条件法(T法)、搭桥法(D法)、无关法。题型有3种:削弱、加强、前提。只要这几点掌握熟练了,就很容易做对。题型很简单了,最后讲。先逐个讲一个基本知识点吧。

在讲知识点之前,先分析一道题干,理清可能性推理题干的逻辑结构。这个结构对于做题十分重要,涉及到使用什么方法!

例子:某市为了发展文化强市战略,在2008年、2010年先后建成了两个图书馆,2008年底共办理市民借书证7万余个,到2010年底共办理市民借书证13万个,2011年,该市又在新区建立了第三个图书馆,于2012年初落成开放,截止2012年底,全市共计办理市民借书证20余万个。市政府由此认为,该项举措是有实效的,因为在短短的4年间,光顾图书馆的市民增加了近两倍。

尾句是结论,关键词是“由此认为”,以后都用J代替。

前面是条件,以后都用T代替。

逻辑关系就是,根据T推出J。

(1)宏观做题思路

第一步:看题目

第二步:找J

第三步:根据J选答案(J法)

第四步:若第三步失效则看T

第五步:根据T(T法)或者搭桥(D法)选答案

以上是正常题目的做题思路,一些特殊题型后续补充。

(2)知识点一:结论法(J法)

第一小节 概述

有很多题目是根据J直接就能做出答案的,省去了看T的时间,这个方法可以称得上是秒杀法。J法基本可以解决一般的题目了。

例子:某市为了发展文化强市战略,在2008年、2010年先后建成了两个图书馆,2008年底共办理市民借书证7万余个,到2010年底共办理市民借书证13万个,2011年,该市又在新区建立了第三个图书馆,于2012年初落成开放,截止2012年底,全市共计办理市民借书证20余万个。市政府由此认为,该项举措是有实效的,因为在短短的4年间,光顾图书馆的市民增加了近两倍。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上述结论( )

A.图书馆要不断购置新书,维护成本也很高,这会影响该市其他文化设施建设

B.该市有两所高等学校,许多在校生也办理了这3个图书馆的借书证

C.很多办理了第一个图书馆借书证的市民又办理了另外两个图书馆的借书证

D.该市新区建设发展迅速,4年间很多外来人口大量涌入新区

做题思路:

第一步:看题目,是削弱结论。小技巧,把削弱加强重点划一下,防止看错。

第二步:找J,是尾句。

第三步:根据J选答案(J法)。可知C直接否定结论。一个人办了两个证,自然光顾的市民没增加啊。是不是很快?前面一堆一堆的都不用看了。

注:A、D都是无关选项。A成本和市民没关系,D市民增加和光顾图书馆的市民人数没啥关系,千万别自己联想。B属于加强。具体咋判断无关选项,我在无关法中单独分析一下,这一块往往是一个大坑,很多同学容易掉进去!

第二小节 J法的细分和排序

J法削弱结论,但也有削弱程度的强弱之分。

举一个生活化的例子

J:班级里的小明涨的很帅。问该咋削弱?

最强:小明不帅;(直接反对:J1)

其次:小明眼睛太小了,嘴还歪;(解释:J2)

最弱:隔壁班级小张长的很像小明,他们都说小张不帅。(例子:J3)

是不是显而易见啊,强弱排名就是J1>J2>J3!

做题的时候,同学们这么想就可以的。

(3)知识点二:条件法(T法)

按照宏观做题顺序,当J法失效以后,就要去看条件,通过支持或者削弱条件来支持或削弱结论。考试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做题顺序。

例子:研究人员对年龄在40岁至70岁的990人的电话采访和实验室化验结果进行分析发现:乐观者“坏”胆固醇(即低密度脂蛋白)高的可能性较低,而“好”胆固醇(即高密度脂蛋白)较高,这对心脏有保护作用.有助于抵消“坏”胆固醇。因此,研究认为这是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息息相关的又一证据,乐观的性情可能对人体健康有一些实实在在的好处。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上述研究结论?

A.目前该研究尚未发现乐观程度和总的胆同醇水平之间产生联系的原因。

B.乐观者的生活方式更为健康.这使得他们血液中的脂类与其他人群有差别。

C.被采访的乐观者中有大量运动爱好者,经常锻炼能使其患心脏病的风险降低。

D.实验中,乐观程度得分每增加5分,每100毫升血液中的高密度脂蛋白就增加1毫克,这意味着罹患心脏病的风险降低3%。

做题步骤:

第一步:看题目,是支持题。

第二步:找J

第三步:根据J选答案(J法)。这里明显ABC是不能直接用J选定答案的。而D,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J,有信心的同学可以直接选D,但要是不保准的话,还是看看T。

第四步:若第三步失效则看T

第五步:根据T(T法)选答案。T介绍了好坏胆固醇,明显D是直接解释了T的正确性,属于T法。A属于削弱。B生活方式和C运动都引入的新的主体,因此是无关选项。

(4)知识点三:搭桥法(D法)

在J法失效后,咱们要看T。有的时候,J与T的主体之间是存在跳跃的。

例如:

J:小明很帅。

T:小张很帅。

明显J与T之间主体存在跳跃,小明与小张不同,因此他俩之间搭桥就是:小明和小张长的非常像!

这种方法的关键就是:头脑之间要时刻绷紧弦,知道有这么个考点,善于发现主体之间的差别。一旦建立思维习惯,就很容易了。

例子:为了让居者有其屋,某市筹措资金推进保障房建设。明年该市保障房建设将进入建成完工的高潮。目前,保障房申请资格如何界定引起市民的普遍关注。有人认为,保障房是政府筹资建设的,因此只能让本市居民购买。对于非本市户籍的人口,不应具有保障房申请资格。

以下最能够质疑这一观点的是( )。

A. 保障房建设的资金来源除了政府财政外,还有大量商业性资本

B. 该市非户籍常住人口为政府财政上缴了大量税费

C. 该市户籍人口的收入水平普遍高于非户籍人口

D. 该市的常住人口有一半以上为非户籍人口

做题步骤:

第一步:看题目,是削弱题。

第二步:找J

第三步:根据J选答案(J法)。没有直接解释J的答案。

第四步:若第三步失效则看T

第五步:根据T(T法)选答案。没有针对政府投资的直接解释。但可以在政府投资和非户籍常住人口之间建立联系。B就是这样。所以属于D法。这题较为简单,大家要参照这种思路做题。A商业性资本无关。C收入水平无关。D人口比例无关。

(5)知识点四:无关法

这一点对于可能性推理及其重要!要准确的分辨出那个选项是无关的,有些无关选项很有迷惑性。

无关选项的设置,往往是句子含义跳跃,很多跳跃是十分隐蔽的,在做题的时候要反问自己,与原有题干的含义是否相同!是否与原文含义有断桥!

我举几个真题的例子吧,大家感悟下,这个考点说来简单,但却很难把握。

例题1:有研究表明,群体比个体更富有冒险精神,群体倾向于获利大但成功率小的行为。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上述研究结论?

A.在群体进行决策时,人们往往会比个人决策时更倾向于向某一个极端偏斜,从而背离最佳决策

B.个体会将其意见与群体其他成员相互比较,因其想要被其他群体成员所接受与喜爱,所以个体往往会顺从群体的一般意见

C.在群体决策中,很可能出现以个体或子群体为主发表意见、进行决策的情况,使群体决策为个体或子群体所左右

无关选项分析:

B:个体顺从群体≠获利大但成功率小,所以是无关!

C:群体决策为个体或子群体所左右≠获利大但成功率小,所以是无关!

A:极端偏斜,背离最佳决策=获利大胆成功率小。

例题2:建立多个图书馆是有实效的,因为在短短的4年间,光顾图书馆的市民增加了近两倍。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上述结论( )

A.图书馆要不断购置新书,维护成本也很高,这会影响该市其他文化设施建设

无关选项分析:维护成本高≠光顾图书馆的市民增加,所以是无关!

第五章 行测考试应试技巧

考试越来越近了,在短期内想从基础上提高行测成绩是十分困难的,现在应该从应试的角度上考虑一下怎样提高行测速度了。我有一些经验,和大家分享下。谁还有好的经验,请积极留言分享啊。

1.排序题:我认为排序题性价比较低,真正考试的时候,就应用首句和尾句来看。结合选项,分析哪句适合做首句,直接懵选答案,不用100%确定再选,那样至少要2-3分钟,毫无性价比,即使选了也未必对。

2.图推题:看一眼,直接用“对称、曲直、封闭、相切、相交、相似图形、去同存异”这几个知识点往里套,要是看不出来,直接过,不犹豫。因为出现复杂的元素数量,至少要2分钟的。

3.资料分析:看到选项特别近,需要连续精算两步的题,若没有好的简化方法,直接排除答案懵选,不用算了。我试验过,精算的话,至少2分钟。第五个选项题,先算简单的,结合排除法选择。

4.定义判断:复杂的法律类题目,尤其是几个并列定义在一起的,差不多就跳过吧,做它的时间够做好几道数学了。

5.必然性推理:列表法的推理题直接跳过,想都不要想。

6.数学部分:先结合倍数排除答案。

7.类比推理:别忘记最亲近原则,这是一个妙招。

8.最重要的,就是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犹豫。当一道题第一遍做不出来的时候,就要意识到,要掉入出题人的陷阱了!即使跳出来往下做,这也是最难的!

最后,谁有做言语细节题的妙招?可以给我留言交流。

第六章 行测与申论的内在联系

重磅分享一下行测与申论内在的联系和侧重点,这块我会持续更新,我认为这是本质思维,同学们在复习的时候可以融汇贯通,相信会有一定的帮助。

行测考察的知识更全面,要求短时间内读出文段重点。而申论则考察能否精细的读出文章的每一个很小的重点,分析出文章每一句话的作用。这是他们的不同。

重点来了!

我认为他们还有内在的联系,尤其是行测言语以及逻辑推理,就是缩短了的申论,他们语言设置的内在逻辑都是完全相通的,无非就是言语进行了简化。给出一道行测言语真题以及申论文段原文,大家体会一下!

2016年省考联考行测言语真题:

政府采购作为公共财政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本义是规范政府购买行为、节约财政资金,从源头上防治腐败。采购部门不从价格上把关,便违背了制度的初衷。中国社科院公布的一份调研显示,一些地方政府在采购办公用品过程中,有近八成的商品高于市场价格。这反映了两个反面的问题,一方面是采购需求的不合理,只求贵的不求对的;另一方面则是政府采购招标环节中存在猫腻。政府采购谁来监管,一直是采购制度的软肋所在,采购招标在没有阳光的空间操作,反而导致了“逆市场竞争”的乱象。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

A.政府采购制度的初衷是防止腐败

B.政府采购需要在相关监督下进行

C.采购需求的不合理导致政务腐败

D.政府采购中存在大量的违规行为

脉络分析:

第一句:说政府采购是什么。

第二句:说目前存在的问题,但是问题是宏观的,后面还要具体解释。

第三句:事例引用解释问题。

第四句:就事例,将前面的宏观问题具体展开,分两个层次解释。

第五句:运用本质的表达手段,变相提出对策,对策就是:“监管”和“在阳光的空间操作”。

第一句是“是什么”层次,第二到第四句是“为什么”层次,第五句是“怎么办”层次,重点自然在怎么办层次,所以答案是B。

以上是到主旨题的行文脉络。下面在分析下申论的脉络,体会一下与行测的相同点。

2017年国考省部级申论材料

城市水系可以成为廉价、有效的净化城市污水的天然场所。如果按照生态的方式而不仅仅是按水利的要求、当地的要求来修建城市水系,使水面与岸边的生态系统相连接,就可以将水系改造为“城市之肾”,大大增强对污水的自然降解能力。城市的许多水生植物、微生物吸收磷化合物等污染物的能力强,而投资成本又很低,如果换算成每吨污水处理费用,通常仅为传统二级污水处理厂的五分之一到二分之一,运行成本只有十分之一到五分之一。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什么是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的城市发展模式,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就可以找到答案。将这种人工湿地式的城市水系与污水处理厂的尾水回用再处理系统相连接,就可以将四类水净化处理后达到饮用水源取水标准,实现城市水源的循环利用。这是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缺水的百年大计。

第一句:分论点,提出宏观的作用,也就是“是什么”层次。

第二句:将分论点展开,讲应该怎么做,也就是“怎么办”层次。注意其中嵌套一个转折关系“是什么而不是什么”。

第三句:第二句比较晦涩,所以这句展开写了一下具体原因。属于“为什么”层次。与第二句的关系就是具体解释关系。

第四、五句:就是上面第二句做法带来意义的具体展开了,也属于“为什么”层次。注意这里连续应用两个指代性主体,分别 是“由此”和“这些”,指代上面做法。

第六句:收束文段,起到上扬的基调。

是不是整个文段的脉络非常清晰?与上面行测题有很多相同之处?都是从三个层次展开描述的,无非就是顺序有所不同,申论展开程度更深,内容更丰富而已。而且申论和行测很多知识点都是相同的,就像上面申论出现了:解释关系、指代性主体、原文对策等多个考点,还是挺有意思的。

在我们分析结构的时候,要吸收内化,有三个作用:快速理清行测文段结构、准确分析申论关键点、模块这种形式进行大作文的论述。要深深记住啊!

你也可以试着分析一下。谨献给喜欢深入研究一下公考的同学们。

以上就是关于公务员考试行测从63分提高到78.8分 国考行测78.8上岸国家部委成功经验的全部内容,更多事业单位考试信息、考试公告、报名时间、报名入口、报考条件、职位表下载、历年真题、考试科目、考试大纲、成绩查询、历年分数线、准考证打印、面试名单等信息,欢迎访问事业单位考试网

关键词:

相关推荐:

  • 对此您有什么问题或看法,欢迎评论!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公考网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1-2019 www.gwysk.cn 备案号:赣ICP备18006179号-1